返回

大秦帝国(精华版)(全5册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九、北上九原 突兀改变大巡狩路线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三日后,大巡狩行营西进了。

    开始,皇帝行营从陆路进发,谋划沿琅邪海疆一路北上,绕过荣成山——成山角,向西抵达芝罘岛。这次行进部署是:每日路程不多,然不做一日停留。丞相李斯对这一变更的宣示是:皇帝体恤胡毋敬、郑国两位老臣不耐酷暑,决意减少沿途驻扎时日,徐徐常速返国。几日行进下来,皇帝的热病时轻时重,然比在琅邪,还是好了许多。至少,皇帝的身影已能重新出现在海风徐徐的明净时日,不时还从帝车中下来闲走几步。

    从芝罘岛再度西进之前,嬴政皇帝在行营举行了一次大臣会商。

    依大巡狩惯例,离开琅邪台北上,便是踏上了归途。一则,旧齐滨海地带是皇帝两次巡狩来过的,不会再有大型宣教典礼;二则,皇帝与一班老臣皆有不适之感,天气越来越热,白日几乎难以行军了。是故,一离开芝罘岛,李斯便作出了回程部署:少府章邯做夏日行军前导,率一千铁骑,先两日上路。从芝罘岛归返咸阳,路径很直接:芝罘——即墨或临淄——巨野泽——大梁——洛阳——函谷关——咸阳。这是齐国通向中原的传统官道,此时已是帝国驰道之一,路况好速度快,又不过黄河;但需要先行人马,预为安置、护卫、救治并驻屯地等事项铺排。章邯军政两通,担此重任再合适不过。就当时事实说,嬴政皇帝在琅邪荣成业已两次发病,所有大臣将军都认为皇帝该踏上归程了。若此时果然能按照预定的巡狩路线,从芝罘岛南下回咸阳,该当安然无事。

    大臣们没有料到,皇帝竟然提出:要北上巡边!

    皇帝的理由很简单,又很充分:昨日午后九原传来捷报,蒙恬军第二次反击匈奴获得了很大胜利,长驱直入匈奴单于庭,头曼单于仅率数万残部远遁而去。如此皇皇胜仗,皇帝须再度北上巡边,犒赏将士,督导东部长城早日竣工。昨日捷报人人皆知,行营还大为狂欢了一阵。皇帝如此决断,似乎无可非议。

    然则,皇帝大巡狩的行止,历来都是事先筹划好的;如此大的巡边举动,事先从未宣示,今由皇帝临机动议,本身就透着几分神秘。再说,即或临机改变,至少也当与总司巡狩事务的丞相事先会商,而后再议决部署。然看今日情形,丞相李斯,似乎也是事先一无所知。如此情形,大臣们一时忐忑起来。表面不动声色,内心却错愕不已的李斯,久久愣怔着没有说话。郑国、胡毋敬顿弱、杨端和几位大臣大觉意外,都是相互观望,一时默然。

    “诸位毋得疑惑。”嬴政皇帝笑道,“自来大战无定期。朕也想不到,九原军能在如此大热天,有如此大胜仗。昨日,朕本当与丞相会商,又埋在公文山里,没拔得出来,在书房里睡了过去。一觉醒来,已是四更。于是,今日索性一起说了。否则,又得耽搁一日。”

    “老臣以为,陛下决断得当。”李斯立即支持了皇帝。

    “老臣以为不然。”素来寡言的郑国说话了,“皇帝陛下在琅邪已经发热,一路未见痊愈迹象。目下正逢酷暑,又将入伏。再度跋山涉水,北上巡边,只怕不利陛下病体。二次大胜匈奴,固然可喜可贺,然,不能冒此风险……”

    “老令啊,朕好多了。观射大鱼,朕是自家登山的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老臣附议郑国。陛下不宜北上。”胡毋敬忧心忡忡。

    “赞同老令之意。陛下不宜北上。”顿弱也终于说话了。

    几个大臣,只有卫尉杨端和没有说话。谁都知道,杨端和稳健寡言,是秦军大将中最唯军令君命是从的一个,与王贲、李信大有不同。所以,杨端和军旅资望很深,却历来都是副将。目下,杨端和身为卫尉,位居九卿正职,然却直接听命于皇帝,不用独当一面。是故,谁也没指望他会说话。

    “陛下,末将也以为,北上不妥。”没有料到,杨端和也说话了。

    “卫尉,得说个道理出来。”顿弱颇有激发之意。

    “没甚道理。末将只觉得,心下不踏实。”杨端和平淡一句。

    “有甚不踏实?诸般大事都很顺。”顿弱又追。

    “末将,唯陛下之命是从。”杨端和不理会顿弱,一句见底。

    “诸位,此事不须再议。”嬴政皇帝语气淡淡,可谁都听得出蕴藏着一种不容商量的果决,“出行日久,谁没个发热发冷?两位老令,不是也疲累不堪,略有不适?朕也一样,过几日自然会好。还有,太医在身边,误不了大事。再说,诸位果真不想看看万里长城?顿弱,长城东段,全在旧燕之地也!”

    “万里长城谁不想看?老臣多少年故里心愿也……”

    “敢问陛下,对行营人事可有部署?”李斯谨慎地插断了顿弱。

    “行营事务,依旧丞相总掌。唯朕行辕有一变:蒙毅还祷山川,朕之书房事务,交赵高暂掌。”皇帝很清醒,话语很慢,“为处置政事快捷,再给赵高一个职事,兼领印玺。余皆不变,依照丞相部署行事。”大臣们俱各默然。嬴政皇帝特意补了一句,“赵高临时署理,蒙毅还是郎中令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明断。”大臣们终于表示了

九、北上九原 突兀改变大巡狩路线(1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